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会下雪的国家正在丧失自己的身份认知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3-09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部分国家的冬季,人们早已习惯了惊叹雪花之美,也习惯了坐着雪橇冲下山去的快乐。但如今,随着这些快乐变得越来越罕见,人们要如何适应这个新世界呢?对此,记者卡特里娜·齐默讲述了自己的切身经历:

几周前的一天,我醒来时发现房间里洋溢着一种熟悉的明亮感。我当即意识到,终于又下雪了。只见无数“白衣士兵”从空中翩然落下,外面的树木和山丘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像今年这样有着强降雪的极端冬季已经成为了反常现象。

我一找到机会,就直奔森林而去。在雪地中行走时,双腿变得格外沉重,就好像引力忽然变大了似的。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个刚刚登陆新行星的宇航员,身上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厚衣服,对面前这床无人沾染过的“羽绒被”惊叹不已。我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品尝雪花落在舌尖上的滋味,或是感受脚下令人舒爽的嘎吱声。周围的树木显得格外美丽,浑身雪白,佩戴着冰柱制成的“珍珠项链”,好似在参加一场冬季舞会。雪吸收了噪音,使一切动作都归于沉寂。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整个地球似乎都回到了“正常状态”。

大约20年前,我们一家从阴雨连绵的伦敦搬到了德国乡下。在我看来,这里的冬天才是“真正的冬天”。每年一月或二月,雪一下就是几周。有时雪会下得齐膝深,这时我就不用上学了。我会去坐雪橇、搭雪屋、与我父母一起和狗狗们玩扔雪球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丽壮观的冬日景色逐渐变成了平平无奇的毛毛细雨。最近几年,我父母已经很少能再见到一英尺厚的雪。而且就算下了这么多雪,也很快就会融化成一滩烂泥。

我很幸运,没有经历过气候变化最巨大的影响,比如森林大火和飓风等等。但冬季特征的悄然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倍感沉重。对我而言,这些变化不仅提醒了我们,人类给地球带来了怎样的苦难、并且由此引发了怎样的绝望和愤怒感。亲眼目睹冬季遭受的破坏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后果,一些北欧国家甚至专门发明了形容这种感受的词汇,比如芬兰语的“lumiahdistus”,形容由于渴望下雪、或者不知道何时才会再下雪,而随之产生的焦虑感。如果翻译成英语,或许可以概括为“冬之哀愁”(winter grief)。

促使我们产生这种感受的,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以及燃烧化石燃料对雪形成过程造成的影响。在气温约为零下15℃、或稍低于这一温度时,雪会以粉末形式落下。如果气温比这略高一些,空气中就会含有更多的水汽,使雪的密度增大,因此有些地区冬季降雪强度更大。而如果气温超过关键阈值0℃,雪就会变成雨。“许多地区的温度非常接近这一阈值,所以观察到的变化格外显著。”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气候水文学家瑞恩·特灵指出。

特灵与同事们在2018年一项针对全欧洲气象站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自1951年来,欧洲大陆的降雪厚度每十年便会减少12%。德国气象服务中心区域气候办公室主任古德伦·穆巴赫还补充道,虽然阿尔卑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受到的影响不大,但低海拔地区的变化颇为显著。此外,在德国一些海拔低于800米的地区,一年内被雪完全覆盖的天数自1970年来已减少近半。

我家位于德国西南,海拔仅有几百米,因此雪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罕见。话虽如此,但穆巴赫补充道:“雪的年度变化性很强。”因此即使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偶尔也会出现像今年这样的极端冬季,这与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不相悖。并且特灵指出,如果确有降雪,出现高强度、破坏性降雪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大,容易压垮树木和屋顶,还会破坏基础设施。

这场冬雪一如往常地令我感到亲切和安宁。时隔多年,我终于又在雪地上看到了森林野兔留下的足印。但在意识到这场大雪是个反常现象之后,我又变得焦虑起来:“我有没有尽情享受这场雪呢?”我真希望自己能翘班,在室外待久一些,也许还能有时间把雪橇从地下室里搬出来。我还很怨恨自己没有带上照相机。但愿气温能降回到零度以下,让这场雪能够停驻得久一点。

许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冬天的冰天雪地。我们人类虽然最初起源于热带地区,但也与数九严冬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紧密联系。这些联系有些关乎生存,如对于某些原住民人种而言;有些关乎经济,如冬季运动产业;还有些关乎文化或个人。而现如今,这些联系中有许多都面临着破裂的威胁。例如,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中,湖泊学家格萨·韦恩梅尔与同事们发现,不断上升的冬季气温与一系列活动遭遇取消之间存在关联性,如日本和德国一些与冰相关的宗教仪式、瑞典的室外滑冰比赛、以及美国的冰钓锦标赛等等。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