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逐梦太空 最亮的中国色彩是“青春”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8-09

  逐梦太空 最亮的中国色彩是“青春”

  嫦娥神舟团队年均33岁,北斗团队年均35岁

  浩瀚太空再次迎来中国人。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的高空,他们要组装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国天宫空间站。

  从古时万户飞天,到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再到如今的筑梦天宫,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这背后,是一代代拥抱航天梦想的中国人,悄然将青春容颜变成了皑皑白发。  

  1950年,身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最年轻终身教授的钱学森,为航天报国作出回国的决定,那一年他39岁;2003年,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那一年他38岁;中国首批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飞天时,均为33岁;前不久刚刚宣布圆满成功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80后、90后青年更是其中的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青春成为中国航天最亮丽的色彩之一。如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局长所感慨的那样,“中国航天最厉害的,不是它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

  创业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

  长征一号点火发射的那天夜里,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这位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参与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功勋设计师,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那一年,他34岁。

  要发射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离不开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劲动力。1965年,一群年轻人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开始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这其中,就包括陈克明。

  研制初期技术不成熟,常会遇到发动机故障甚至剧烈爆炸的危险情况。陈克明记得,当时一共进行了19次试车,其中前面13次均以失败告终。

  “回顾过去,航天事业确实是创业维艰,特别是固体动力事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直到跻身于国际前列,走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历程。”陈克明说。

  他参加了这一型号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直至发射飞行试验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下来我无比自豪,这让我同祖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毕生难忘。”陈克明说。

  他至今记得,197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部分研制人员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的场景:钱学森、任新民、孙家栋、戚发轫,以及他本人在内的17位东方红一号任务研制人员,在那晚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我们一上来就被直接领到城楼西侧,虽然给每人安排了座椅,但大家没有一个落座的,都被广场上那红火热闹的场面所吸引,灯火璀璨,人山人海,喜庆的锣鼓声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陈克明说。

  同样是那一晚,作为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子弟的杨世杰,从父母的话语中得知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消息:那天中午,一向“抠门儿”的父亲,从扁扁的钱夹子中捏出1元钱给他:“买三挂小鞭炮,你们兄弟仨一人一挂,晚上咱们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过来时放。”

  大约晚上8点,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被云团遮挡得严严实实。杨世杰记得,大家小声嘀咕着:乌云能挡住卫星吗?卫星飞过来时能看到吗?就在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担忧时,不知谁说了一句“登高远望”的提议,七八个人便上了杨世杰家所在的家属区北边的土山坡上。

  不知又过了多久,从山坡下传来一声又一声呼唤他们回家的声音。杨世杰记得,大家一边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一边说,天上的卫星一定会看到他们的,因为他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因为他们身旁有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后来,这些年轻人中,有不少接过父母的衣钵,成为新一代的航天人。

  扎根

  今年,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77岁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研制专家杨佩娟在整理过去留下来的东西。一封钱学森给她写的信又一次拿在手上:“杨佩娟同志,你的来信已经收到了……只要坚持在工作中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胜任目前的工作,并且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