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职教发展破解中国发展的教育密码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8-09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为打造技能强国注入生命力——

  职教发展破解中国发展的教育密码

  不久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杨勇收到一笔国家奖学金,成为该校1200余名云南建档立卡贫困生里唯一的国奖获得者。他拿出500元给爸爸妈妈添置衣物,剩下的奖金存了起来,“未来参加专升本考试、考证、实习都能用得上”。

  杨勇的家乡远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偏远的山区,父母务农。早些年杨勇患了病,家里筹钱给他做手术,找亲戚借了不少钱。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原可以在云南就读二本院校,但心疼父母年纪大,哥哥还在读书,杨勇动了辍学打工的念头。结果,高中班主任打电话告诉他高职扩招的消息,建议他去试试。  

  自此,杨勇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两年里,他早上6点到教室读书、学英语;寝室桌子上贴满了今日计划表,完成一项就撕掉一张。高耸的大厦、奔驰的地铁、涌动的人潮,“像是来到另一个世界”,杨勇从未想过自己能走出大山,来深圳求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杨勇一样,通过插上“技能”的翅膀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扫盲运动开始,教育就在为提高中国人口综合素质作出各种努力。在这其中,职业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使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也使一代代青年的命运,因为读书而发生改变。

  ——————————

  白手起家,建起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洋火、洋布、洋灰……这些带有“洋”字的词语记录着中国曾经薄弱的工业基础,也展示出那时我国技能人才的缺口之大、需求之迫切。

  1953年,我国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人,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人,缺口达15万人;当时的工科院校和工程技术系科每年仅能招收新生1.6万人,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不足当时工业建设实际需要的25%。

  于是,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开始工业化进程。为了快速填补人才缺口,国家把重心放在培养周期短、人才实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上。中央和地方的工业、交通、农林、财贸等国民经济主管部门,创办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劳动部门所属的企业建立技工学校,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建设,一批近代中国所没有的中等地质、矿业、电机电器、铁路交通等学校建立起来。

  1958年,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半工半读”学校率先在天津国棉一厂出现。这种“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模式,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有了受教育、学技能的机会,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努力初见成果,到1965年,我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126.65万人,占当时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3.2%。

  1978年,就在改革开放之年,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还未有雏形。1978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1553万人,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仅有21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未明确建立。

  经济发展迅猛,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改革发展需求。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教育该不该办?如何办?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我国职业教育从此驶入依法治教的航道。职教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体系框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集中反映了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经验成果,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一种基本教育制度的地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此后短短十几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从几十所增加到1400余所。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