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10个短故事告诉你,抗疫期间所有人《在一起》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0-05-30

  走进电视剧《在一起》的各单元剧组,你很容易被眼前某一处细节击中。

  在无锡第五人民医院的《在一起》之《同行》单元拍摄现场,某层楼一扇紧闭的门后,是气氛紧张的“手术”场景拍摄区;楼层另一边则是“发热门诊”的“候诊区”,“病人”们安静地坐在长椅上,一群“护士”神情焦灼,来来往往。

  在上海嘉定体育中心,昔日的运动场馆按照近乎1∶1的比例“还原”成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排列有序的蓝色隔板和洁白“病床”,还有工作站、阅览室、娱乐区等,共同构成了《在一起》之《方舱》单元剧组的主要场景。

  北京的夏日骄阳似火,朝阳区一家商场里,群众演员穿着厚实的羽绒服,行色匆匆。人群中一位老奶奶面色憔悴,忍不住“咳嗽”起来。导演刘江正拿着对讲机,紧张进行《搜索》单元的拍摄。  

  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由张黎、沈严、刘江、汪俊、滕华涛等导演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多地拍摄,每两集讲述一个独立故事,共20集,预计今年10月播出。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前往《在一起》的部分单元剧组现场探班。10个短故事,从事若干职业的人物依次登场: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这些身影将怎样重现抗疫过程中的特别时刻?

  在无锡第五人民医院,《在一起》之《同行》单元导演滕华涛告诉记者,这部剧10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来源于疫情中的真实事件。滕华涛特别提到“反季节拍摄”和演员的“全素颜”。剧情要展现冬季的故事,而全国各地已经进入夏季,主演们都要在超过30摄氏度的高温中,裹上厚厚的棉服、雪地靴或是穿上防护服来表演各自的角色。在户外的公路戏,必须脸上“有微微的冻伤的那种感觉”。

  在《同行》单元中,青年演员杨洋饰演勇敢逆行、回武汉抗疫的医生“乐彬”一角。

  为了呈现一个抗疫医生的专业性,剧组还没开机,杨洋就去医院体验学习,跟专业的医生学习医学常识、急救方法、医疗器械的使用等,“比如呼吸面罩的使用、包括咽拭子核酸检测的操作,我去看一些视频和科普文,为了做到姿势准确、操作规范还是花了不少功夫”。

  “我通过饰演这个角色,完成了之前自己想过的一个表演角色小梦想,通过这个‘普通人’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力量。”杨洋说。

  导演汪俊执导《方舱》单元,展现了医护们从进舱到休舱的35天。

  在上海嘉定体育中心,未进入拍摄状态的现场原本光线昏暗。工作人员打开所有照灯,一瞬间,一个近乎真实的“方舱”出现在面前:隔板上贴着的注意事项和鼓励标语、病床头竖立的行李箱、被掀开盖的泡面桶、椅子上的学生书包、台灯边的书籍、白板上的字迹工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演员靳东饰演的角色“胡庆生”,原型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胡伟国。进组前,靳东和胡伟国长谈了一个下午。

  “胡庆生”的性格是坚强的,导演汪俊特意给靳东加了一场在他正式“出征”前,对着镜子,用推子推掉自己头发的戏,这种“小仪式”增强了人物临危受命的意味;而“胡庆生”内心又是非常温暖的,戏中,在情人节那天他给每个护士房间都放了一朵玫瑰。

  “我们塑造了正面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很饱满,但是他也有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也有压力。回到宿舍,他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想想白天发生的事情,也有担心后怕。”汪俊说,抗疫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是英雄,而他想把这群人作为普通人来塑造。

  为了还原真实场景,《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演员们都要戴上口罩拍摄,只能靠眼睛演戏。有一场是演员的哭戏,汪俊在监视器前问:“你哭了吗?”演员确实流泪了,但是因为口罩和护目镜的“屏障”,他看不清,有时候还听不清被防护服“捂住”的声音。汪俊说,所有人的表演必须“用更大的力气”,并尽量把护目镜擦得透一些,让观众能感受到眼睛传递的情绪和信息。

  雷佳音在《摆渡人》单元饰演一个武汉的快递小哥。

  “《在一起》拍了9天,这个‘快递员’确实占了我9天的生命,他在我身体里留下来了。”他白天送快递,晚上做义工,帮忙接送医护人员。这个快递员是什么形象呢?“不洗脸不洗头,自己顶着个油头去,拍到最后那脑袋就天天刺得挠痒”。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