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战略性空中打击的历史回眸与展望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0-01-07

  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战略性空中打击的历史回眸与展望

  引言

  空中进攻作战于1911年步入战争舞台,至今已走过百余年,战略性空中打击作为其重要样式,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现代局部战争所追求的已不再是攻城略地,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手段有限,要求必须采取灵活的作战方式、速战速决,战略性空中打击理所当然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对战略性空中打击的历史进行考察,既可为提高战略性空中打击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又可为制胜未来空中作战探寻规律。

  战略性空中打击从何而来

  从以战术打击为主到作战规模越来越大,从数量规模型到体系效能型,战略性空中打击因何产生,普通的空中进攻作战如何演变成战略性空中打击,是我们研究战略性空中打击制胜机理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探寻战略性空中打击理论之“源”。战略性空中打击理论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大空中作战理论先驱杜黑、特伦查德、米切尔所提出的战略轰炸思想。随着冷战开始,核武器的出现曾使人们认为空中力量的常规打击变得微不足道。冷战后的局部战争,却使空中力量逐步成为战争舞台的“台柱子”。美国作为参与局部战争最多的国家,大量的空中力量运用实践,促使其引领了战略性空中打击作战理论的研究。以博伊德、沃登为代表的战略瘫痪思想,至今仍带动着各国空军研究战略性空中打击的热情。

  把握战略性空中打击力量之“本”。战略性空中打击力量是随着空中进攻作战体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打击多以战术打击为主。到一战中后期,空中进攻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促使空中打击力量“量”的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打击力量仍以大规模、集中使用为主。美英对德、日的战略轰炸,对改变二战的进程和结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略性空中打击引起人们重视,但其作战力量仍属“数量规模型”。美苏冷战,使战略轰炸机、加油机横空出世;防空系统的发展,使干扰机、无人机、预警机应运而生;局部战争中隐身飞机、航天力量、精确制导弹药的加入,使战略性空中打击力量实现了向“体系效能型”的转变。至此,战略性空中打击力量具备了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

  关注战略性空中打击实践之“变”。机械化时代的战略性空中打击,在作战目标选择上,主要以打击工业经济目标为主,从而造成敌方经济崩溃,工业生产能力下降,经济力量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需要;在作战力量选用上,主要以战略轰炸机为主;在行动方法运用上,主要是通过强行突防、临空轰炸进行大规模概略性打击。信息化时代的战略性空中打击,在作战目标选择上,主要以打击领导集团、指挥控制系统为主;在作战力量选用上,更加注重使用战术飞机达成战略目的;在行动方法运用上,主要在信息化武器系统的支援下,通过远程奔袭、隐身突防、防区外打击进行精确轰炸。

  战略性空中打击为何而战

  作战目的是任何作战行动都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像大家一致认为的那样,战略性空中打击可以直接达成战略目的。但如果追问一下,到底是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的?这个战略目的如何确定?是否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我们对典型战略性空中打击战例加以对比研究,从而得到启示。

  战略性空中打击作战目的的分类。回顾以下典型战略性空中打击战例,美英对日战略性空中打击(1944.11-1945.07),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06),美军空袭利比亚(1986.04),科索沃战争(1999.03),美英法打击叙利亚(2018.04),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战略性空中打击的作战目的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即使敌方失能、失志、失控、失援。所谓失能是指使敌方丧失战争能力、削弱其战争潜力;所谓失志是指瓦解敌军民战争意志;所谓失控是指直接打击敌领导指挥层,造成其“群龙无首”;所谓失援是指对敌进行战场遮断加速作战进程。

  战略性空中打击作战目的的明确性。从德国对英国战略性空中打击(1940.08-1941.02)和美英对德战略性空中打击(1940.05-1945.04)两个典型战例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英的成功是因为作战目的明确,打击强度有增无减;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作战目的飘忽不定,从夺取制空权到轰炸英国首都伦敦,再到轰炸英国工业设施,一变再变。因此,战略性空中打击的作战目的必须符合战略意图,若“上下不一”,必将造成作战资源的极大浪费,难以使作战力量聚焦;在不同作战阶段,虽然可以有不同作战目的,但不能忽视其内在联系,若“左右不定”,必将造成作战力量的分散使用,作战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作战行动失败。

  战略性空中打击目标选择的合理性。要实现战略性空中打击的作战目的,离不开目标的合理选择,而目标选择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支撑。目前,目标选择理论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工业经济体系破坏理论、瓶颈口理论、五环理论、基于效果作战的目标选择理论、基于复杂系统的目标选择理论。任何作战理论的运用都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特定的目的、特定的对手、特定的环境等。我们切不可觉得以上目标选择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最早的可追溯到二战时期,就认为它们已经“过时”,而应合理借鉴,做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

  战略性空中打击如何制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战争不能复制,但制胜之道可以合理借鉴。要想有效达成战略性空中打击的目的,我们应充分学习别人的经验,真正做到研究对手、学习对手、战胜对手。

  精选开战时机。美军相当一部分战略性空中打击行动选择在夜间或凌晨发起。从人的生理特点看,此时间段最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即使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也可能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人本身就容易对黑暗产生恐惧,再加上弹药爆炸后产生的声、火、光等影响,更易产生震慑效果;从飞行安全角度看,夜间飞鸟归巢,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从目标识别角度看,夜间重要战略目标可能灯火通明更容易识别,同时,首轮打击后产生的火光也可为后续打击指示目标;从行动隐蔽性角度看,对于夜战能力较低的对手,更有利于打击力量隐蔽突防;从减小附带损伤角度看,夜间打击目标周围民众、车辆,人员社会活动相对少,可有效降低附带损伤。因此,就战略性空中打击的作战发起时机而言,一些国家讲求利用夜间发起打击,并充分考虑敌方的节假日习俗、战备交接班时机、有利气象条件等因素,在时间选择上讲求突然。同时,结合政治外交欺骗、军事佯动迷惑、打击力量选用、突防方式选择等多种途径,采取适当方法达成突然性。特别是现代战争,首战即具有决战性质的趋势,更需要战略性空中打击行动从突然性上来创造有利战机,为首战胜利奠定基础。

  合理选择弹药。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在战略性空中打击中使用的比例越来越高,使作战成本剧增。非制导弹药的成本主要是钢铁和炸药,被戏称为“笨弹”;而制导弹药的成本是硅片,被尊称为“智弹”。以“沙漠风暴”中的空中打击为例,其发射的非制导弹药占弹药消耗总数的92.4%,只占总成本的16%;而各种制导弹药(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占发射总数约7.6%,却占总成本的84%。平均一枚“智弹”是“笨弹”成本的60倍。这启示我们,战略性空中打击选择的目标通常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对价值较高的同一目标也可能不止打击一次,如果一味强调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则可能出现“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是作战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作战成本的考虑上,既要达到预期效果又不造成浪费,既要满足当前任务需要又要考虑后续打击的需求。

  强化作战保障。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美国现役战斗机数量为3517架,几乎是排在其后的中国、俄罗斯、印度三国数量的总和。而且相比之下,美国主力机型已经全部换装三代机及四代机,其他国家三代机占比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后起国家更须关注作战保障力量的发展,尤其是应注重提升战略投送和空中加油能力。

  注重效果评估。战略性空中打击的作战效果评估至关重要,它是是否达成作战目的的客观评判,是作战阶段转换的重要依据,更是总结实战经验的宝贵财富。借鉴外军经验,把作战效果评估工作做好,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评估层次上,不能只是停留在战术层次的毁伤效果评估,战略性空中打击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较高,如果缺乏系统的、详尽的、及时的评估,那么作战目的是否实现、是否可以进行作战阶段转换、是否需要打击潜在目标、是否需要补充打击等一系列问题将无法解决;在评估机构设置上,人员构成不能过于单一,应注重吸收地方经济、工业、农业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使评估的结果更加专业可靠;在评估手段上,在卫星图片、技侦情报、航空侦察等手段基础上,对于开源渠道、大数据等其他手段的研究运用须加以重视和探索。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