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筑牢新时代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兵团精神述评

来源:新闻热点 编辑:admin 时间:2021-09-0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筑牢新时代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兵团精神述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1日电 题:筑牢新时代维稳戍边的钢铁长城——兵团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潘莹、何军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71年前,毛泽东写下诗句,对喜获和平解放、重焕生机的新疆大地激情展望。

  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开启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

  此后,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源源不断汇入兵团事业发展洪流。在6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兵团儿女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逐渐形成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在边疆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屯垦天山 再造江南——艰苦奋斗创伟业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新疆军垦博物馆里,醒目展示着毛泽东当年对新疆10多万官兵发布就地转业命令。

  彼时的新疆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贫苦不堪。发展生产,改变当地一穷二白落后面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一场“硬仗”。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奠基人王震将军带领官兵们继承发扬南泥湾精神,本着“不与民争利”原则,进驻戈壁沙漠,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在亘古荒原上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硬是从无到有建起一个个农牧团场。

  喝苦咸水,住地窝子,人拉肩扛,挖渠引水,开荒造田,节衣缩食,白手起家……首批兵团军垦战士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榨出了第一块方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所在的石河子市,起初是一片戈壁荒滩,只有几家车马店和卖馕人家,很快崛起为兵团人自己选址、规划、建造的第一座城市。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20世纪60年代,一首《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曲,让新疆兵团人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

  在美丽的塔里木河畔,至今仍传颂着“塔河五姑娘”的英雄事迹;王震大道、三五九大道、南泥湾大道、军垦大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所在的阿拉尔市街头,一条条以时代记忆、创业精神命名的道路,述说着难忘的奋斗岁月,感动并激励后人。

  扎根大漠 奉献进取——“胡杨精神”代代传

  天山南北,凡有兵团人的地方,就有绿洲。兵团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顽强地扎下根来,荫蔽一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一份份历史资料、一件件文物,讲述着一代老兵感人肺腑的事迹。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5团1803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下18天沙漠行军1580里的奇迹。

  此后,这群老兵一辈子扎根在沙漠边缘,投身生产建设,献了终身献子孙,“胡杨精神”“沙海老兵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后来人。

  兵团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一代代接续奋斗。

  20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兵团六师,在位于中蒙边界的北塔山牧场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长年骑马行走在艰苦荒凉的牧区,为当地牧民送医送药,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为了让兵团人告别用坎土曼辛苦耕作的生产方式,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实现两次技术革命,助力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gzfgjj.com 版权所有

Top